浅谈中国艺术品保险市场革新
艺术品保险虽然不是一个新型险种,但是近些年随着随着国民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更多人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感,大型的市场拍卖,国际化的交流展出,以及个人收藏的投资重心,导致各类市场对相匹配的专门为艺术品设置的保险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随之而来作为保险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也愈来愈大。
2020年由于新冠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艺术品行业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格局:
◎拍卖行市场变化 ◎
2020年1月突发的新冠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拍卖市场再度遭受不可抗力的影响。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春拍大都延至8月上旬之后才陆续重启,秋拍则大都在11月底到12月初举行,间隔期由往年的6个月变为3个月加大了征集难度。但是虽然成交额有可能小幅的下降,但是成交量还是会有一定比例的提高。比较有趣的是2020年藏品中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品的成绩尤为突出。这也为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带来新兴的潜在市场,但是市场受疫情影响下的短期拍卖却对艺术品保险市场的反映速度以及核保流程的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拍卖行线上化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拍协统计报告的数据,2019年网络拍卖由2018年的1128场增加到了1589场,同比增长了40.87%,成交额7.61亿元,同比下降了0.67亿元。2020年网络拍卖的成交额会有质的飞越。嘉德拍卖从2015年就开展了网络拍卖业务,迄今网络拍卖的成交额累积达到5亿多元,但其中有4.2亿元是在2020年完成的,占比高达84%。这对行业的整体风控要有了明显的优化,但是也意味着,此类保险市场的需求会大大降低。
◎ 博物馆展品和画展市场◎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标志性的哥特式塔尖部分整个倾塌,虽然馆内大部分文物被抢救了出来,但仍有一些藏品遭受损,全球为之叹息。国内艺术品方面,2019年上半年,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多起重要的文物火灾事件,其中一处古迹最大过火面积达到1350平方米,损失严重。同时熊孩子事件的频发,让各大博物馆都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多。
但是由于国内对博物馆藏品的估值以及维护措施,很难达到再保人要求,博物馆等事业性展出单位无力承担高额保险金且保险费用审批时间长,艺术品进出口有限制。这些因素导致艺术品保险发展缓慢,文物保险市场文物投保率低。尤其在修复及鉴定等贬值预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点和分歧。国家对国际性艺术交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推进,但是受疫情影响此类展出出现了大量的推延和规模上的缩减。但是2020年下半年也已逐步恢复,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此类展出会在国内成一定规模,尤其是新型的IP化展览如梵高灯光展,赫本展,时尚品牌展等特殊展览和展品,也会更为商业化,并扭转投保理念。但同时风险管控、真伪鉴定、评估价值等更为规范的专业技能和鉴别团队的介入将会成为改变此类市场的核心需求。
◎个人藏品市场◎
随着投资理念的转化,艺术品,收藏品投资市场的发展在逐年递增。高净值人群不再苛求不动产类的固定化资产投资,国家也正在研究和陆续出台一系列对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利好政策,解决制约文物合法收藏、流通瓶颈问题的方法,以及要加强对民间收藏的保护和服务,积极稳妥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上各家银行对艺术品信托及艺术品金融的深入研究,以及刚刚出现的艺术银行理念,无一不为个人收藏发展蓄力。同时一些企业也在为自身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升级做了一定的艺术品投入。
虽然艺术品保险不能作为艺术品价值的担保条件。但是却可以通过其大数据法则,为艺术品价值和三方监管作为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管理作用。从而更好的支持国家推出相关的监督管理政策。尤其是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跟踪数据,通过保险市场规范化的数据,是可以为未来市场革新奠定一定的基础的。
2020年是艺术品市场优胜劣汰的一年也是革新复苏的一年,经过了一年的洗礼,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已见规范化的雏形,而五洲自2004年就开始引入推过艺术品保险,今年我们也会结合本身的直保再保经验和新的市场模式,引入专业的监理机制,数据化平台等支持,针对艺术品收藏来针对性的拓展市场。从而优化投保流程,规范化专业化项目数据,并有针对性的去设计针对艺术收藏展的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更好的为客户和企业量身定制可承担的保险方案,以及更为贴合实际的保险产品。
-END-
引用:
艺术市场-2020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之变| 盘点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