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险的探索与发展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我国将全面开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新征程。纲要对我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为知识产权行业开启了新的篇章。知识产权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降低、分散和补偿市场主体科技创新风险,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降低维权成本,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因此,在新篇章开启伊始,继续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保险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知识产权,是指“由人类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专有权利”。通俗来讲,知识产权是一种基于无形资产产生的法律权利,它存在于社会行业的方方面面,一个产品、一项服务、一个品牌亦或一个数据库,都可能会涵盖知识产权。
常见的知识产权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专利权:客体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
2. 商标权:客体为商标
3. 著作权:客体为作品、计算机软件等具有独创性的成果
4. 商业秘密等
知识产权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及市场附加值,对知识产权良好的保护也能够保证企业的经营安全。在知识产权还没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时候,很多企业可能会认为只有大公司才需要专门管理知识产权,或者认为“我们想出了这个创意,所以不会有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等的想法,而忽视了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下面我们将以一瓶饮料为例,看看它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有多少:
由此可见,我们生活中普通的一瓶饮料都会涉及多项专利,更何况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多科技创新产物所涵盖的海量知识产权。近年来,国内知识产权申请数量飞速增长,从专利角度看,2021年前11个月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64万多件,比2020年多出十多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超270万件,比2020年多出近33万件。外观设计专利71万多件,预计将会与2020年的授权量持平。商标的注册量在2021年前十一个月较上一年增长23.2%,超出2020年133.6万件。与此相对的,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2021年度全系统共处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4.98万件,同比增长17.4%。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了重中之重,知识产权保险也应运而生。
近些年,随着国内司法环境的改善、各行业人员意识的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成为应有之义,知识产权保险也正在逐步发展,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提供全方位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动能。
我国首款关于知识产权的保险始现于2010年,最初为保障专利权利人提起侵权指控的相关调查费用。后来,涉及专利侵权、境外展会侵权、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等多项保险相继推出,知识产权保险逐渐覆盖全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
就产品而言,目前主要的保险产品主要有:《专利执行保险》《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侵权责任保险》《专利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以及针对专利代理人的《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
现就常见的几类产品进行简单的介绍:
专利执行保险
专利执行保险的被保险人主要是专利权人、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以及专利权的合法继承人等。保单主要保障的是当第三方首次对投保专利实施侵权时,被保险人为获取证据进行调查,向法院、仲裁机构或专利主管部门提出立案或处理请求,若请求被立案或受理,保险人将按约定赔偿必要、合理的调查费用,以及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法律费用。
该产品可以归类为主动进攻型知识产权保险,主要打击第三方的侵权行为。目前国内较为常见的也是此类险种。
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
专利被侵权损失的被保险人与专利执行相同,主要是专利权人、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被许可人以及专利权的合法继承人等。它主要保障的是第三方未经被保险人许可实施投保专利,导致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
因此该产品补偿被保险人在被第三方侵权时的经济损失,一般来讲可以和专利执行保险组合投保。
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
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可以是自然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当进行索赔时,若有约定,公司的员工、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视同被保险人。保单主要保障的是被保险人在实际或预期从事保险单载明产品的制造(包括制造流程)、使用、保管、进口、销售或许诺销售、持有、许可、分销或提供过程中,非因故意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而在承保区域内直接引起的(一)在保险期间内首次针对被保险人提起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或(二)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首次知晓的且在保险期间内告知保险人的相关潜在诉讼,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该产品可以归类为被动防御型知识产权保险,填补第三人的经济损失并承担被保险人面临的诉讼费用。
以上三种是目前在国际知识产权主流市场较为常见的产品,此外还有专利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和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前者属于保证保险,保证当债务人偿还不能时债权人的利益。后者可看作是专利保障领域的扩充,从专利转向了专利代理人。
五洲责任险团队自2019年起探索知识产权保险在国内市场的可行性,并与亚太及伦敦地区的市场保持交流沟通至今。目前,我们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针对进攻型和防御型专利产品积累了相关经验,尤其对海外知识产权侵权方面有较为成熟的认识,可以帮助市场寻找第三方风险审核机构、寻找再保市场支持等。同时,我们也积极为有需求的客户制定合适的保险需求。
关于知识产权相关的业务咨询和交流,欢迎在后台留言或电邮至:Casualty@chinac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