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 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一、大力推进绿色建筑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5.5%,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 同时,在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能源消费部门中,建筑部门的减排潜力最大,因此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必然要求。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9年3月13日公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绿色性能是指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
2022年4月,深圳市场住建局和发改委发布的《深圳市现代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实施绿色建筑高质量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高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行新建建筑的建设和运行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及以上要求,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二星级要求,超高层建筑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2023年6月,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注明绿色建筑星级、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超低能耗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要求等内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前款中规划许可证件注明的内容开展建筑活动。新建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财政性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民用建筑、城市副中心新建居住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超高层建筑、核心区新建建筑、城市副中心新建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截至2022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经超过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
二、绿色金融及导向激励政策
我国大力推进绿色建筑,除行政手段与财政资金支持外,更应当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等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建筑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建材采购、保证金要求、垫资施工及工程结算周期长,导致资金需求量大。开发绿色建筑项目需要比传统建筑项目在前期投入更多的成本,如使用绿色技术、设备与材料带来的增量成本,项目设计、模 拟与论证的成本,申请绿建标识的附加成本等。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统计,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占建筑整体造价的百分比为 2.7%~9.3%。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数据表明,以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为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绿色建筑工程增量成本综合参考指标分别为每平方米150-200元和120-200元。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发展绿色保险等一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指出,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协同发展,创新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保险支援。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激励约束措施。
2020年4月,北京市住建委、规划委、财政局联合印发《北京市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生态示范区项目市级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满足北京市或国家相关专项标准并取得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项目分别给予50元/平方米、80元/平方米的奖励资金,单个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800万元。北京市朝阳区出台了相关激励政策,对当年度通过国家绿色建筑标识三星、二星认证运行标识的项目,在享受国家、市级奖励的同时,分别给予每建筑平方米20元、10元的区级配套奖励。
2020年11月 5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正式公布,这是我国首个地方制定的绿色金融条例,对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了规定,要求创新绿色信贷品种,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绿色建筑质量险、绿色产业产品质量责任险以及其他的绿色保险业务。
2021年7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起草了《关于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建筑领域绿色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对建筑领域绿色创新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激励措施。对获得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的每平方米资助70元,单个项目资助上限为 500 万元;三星级标识每平方米资助 100 元,单个项目资助上限为 700 万元。
2022年3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正式公布,鼓励金融机构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多种方式提供多样化绿色金融服务支持。要求落实正向激励措施,将激励政策覆盖面扩展到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以容积率奖励、公积金贷款额度上浮、优先推荐评奖等激励措施,对建设、改造、购买、运行绿色建筑和符合实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体予以奖励,引导市场消费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9日,上海银保监局等八部门印发《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融资总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保险覆盖面显著扩大,保障金额突破1.5万亿元;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资管、绿色租赁等业务稳健发展。
三、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服务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
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是指在保险期间内,保险单载明的建筑物建设完工并竣工验收合格,经保险人委托的第三方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服务机构审查通过,在保险责任期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在当地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评价机构开展的绿色建筑星级行者等级评价中,该建筑物未取得保险合同中载明的绿色星级标识,对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含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对建筑物进行绿色性能整改或货币赔偿的责任,由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
当前绿色建筑的信贷实践中,其信贷需求在通常在建设阶段,而建筑项目的绿色认证必须要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在项目管理、评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 绿色信贷投放与绿色建筑评定之间存在着时间错配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已获绿色信贷支持的建筑最终无法取得绿色标识,违背了绿色信贷发放初衷,因此银行出于合规考虑,在建筑项目取得绿色星级标识前难以将其纳入到绿色信贷支持的范畴中。 同时绿色建筑星级标识还深度绑定运营期的多项政策红利及金融支持,无法取得相应星级将进一步影响工程业主的融资需求。为解决这个矛盾,保险公司推出了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如该建筑物未取得保险合同中载明的绿色星级标识,保险公司将依据合同进行赔偿。通过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保险公司发挥保险保障及增信功能,解决了绿色信贷投放与绿色建筑评定之间的时间错配问题,探索了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新模式。
采用“银行贷款+绿色保险”新模式,推出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由银行提供绿色项目贷款,支持项目建设,保险公司提供绿色性能风险保障,进行过程监督、风险预警等服务。项目完工后,若未取得绿色星级标识,保险公司将承担对建筑物进行绿色性能整改或货币赔偿的责任,为项目的绿色性能上了一道“安全锁”,全流程监督项目从“绿色设计”变为“绿色建筑”。
2021年4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发布《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评审内容及评分标准》,在建筑品质评分项,“投保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引入风险防控机制”可以得到5分。将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前置到拿地环节,保证全过程引入风控服务。
部分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项目:
1、2019年4月,中国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承保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奶东村企业升级改造项目的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向北京永辉志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颁发了全国首张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保单。
2、2021年9月,由浙商保险湖州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浙江省湖州市南太湖新区首单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在正黄·和锦府项目落地生效。
3、2021年9月,苏州人保财险新区支公司签出江苏省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为一住宅项目提供绿色建筑二星级品质的保险保障。
4、2021-12,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塘沽支公司承保蓝海津誉项目,天津市首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正式落地中新天津生态城。
5、2022年10月18日,湖北省绿色建筑保险实现“零的突破”,促成了湖北省首笔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的绿色贷款,平安财险湖北分公司为武汉新城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的汉阳国博D11地块22.3万平方米在建项目提供绿色建筑评级风险保障。
6、2023年4月,太平财险北京通州支公司承保太平财险北京地区第一张绿色建筑性能保险,为中电建建筑集团提供1032万元的风险保障。
7、2023年6月,中国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签发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保单,为天河奥体公园和广州市荔湾区兴隆广场两个建筑工程提供一星绿色标准建筑性能担保,助力兴业银行顺利发放两工程项目的绿色贷款超20亿元。
四、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机构
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机构(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 ,简称TIS)是受保险公司委托,对被保险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中潜在的缺陷风险实施辨识、分析、评估、报告,提出处理建议,确保工程满足绿色建筑星级标准及性能要求,并最终对保险公司承担合同责任的法人机构。
绿色建筑保险的风险管理服务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绿色建筑的运营达标为止,全程全方位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服务,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建议,有效排除和降低绿色建筑性能达标的风险,落实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的保障责任。
2023年2月2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绿色建筑性能保险风险管理标准》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绿色建筑性能保险风险管理标准》旨在规范绿色建筑性能保险风险管理的工作方法、内容、流程,使风险管理机构工作有据可依。
部分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TIS项目:
1、2021年9月,中国太保产险签发北京市首单高标准住宅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为北京市朝阳区豆各庄乡孙家坡村1306-638地块F1住宅混合公建用地项目提供绿色建筑三星级品质的保险保障,聘请了中国建设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本项目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
2、2022-3月15日,中国大地保险第一单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在北京市中建壹品学府公馆项目正式落地,中建壹品学府公馆项目承诺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项目投保后,大地保险引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绿建咨询公司。
3、据钛和检测认证集团官网,钛和工程与中国人保合作,为湖州半岛春晓项目、智创湾商业综合体、吴兴区诸葛小学、湖州绿色新材新建工厂等提供绿色建筑TIS服务。
五洲保险经纪深圳分公司
编写于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
主要参考文献:
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2、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官网
3、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官网
4、 众安金融科技研究院《保险碳中和系列报告》
5、 保尔森基金会官网